编辑/小风10大配资公司
前言
2017年,斯里兰卡斥巨资建造汉班托港口,希望借此带动国家经济发展,打造新的贸易枢纽,没想到竟变成了年年亏损的财政黑洞,于是找到中国“接盘”,转手就租出99年。
没想到中国接手后,迅速进行了调整和升级,不仅让港口恢复运营,还成功实现盈利,使当地经济重新焕发生机,但也引发了一场复杂的外交风波,为什么斯里兰卡要恩将仇报,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?
从“财政黑洞”到“聚宝盆”
汉班托塔港的易主,本质上就是一次基于市场逻辑的资产重组,问题就出在斯里兰卡当年的规划和后来的运营上。
这事儿的起点,是2005年上台的总统马欣达·拉贾帕克萨的一个宏大梦想,他看着斯里兰卡地图上那个绝佳的地理位置,心想,必须得建一个国际深水港,这就是“东方的十字路口”!
展开剩余91%理想很丰满,但现实却很骨感,斯里兰卡政府先敲开了印度和日本的大门,结果人家一个觉得没前景,一个兴趣不大,都给拒了,没办法,斯里兰卡只能掉头向东,找到了中国。
在汉班托塔港的建设过程中,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挥了关键作用,为了帮助斯里兰卡顺利推进项目,该机构先后提供了大约15亿美元的商业贷款,用于港口一期和二期工程的建设。
从2007年10月开工,到2010年一期投用,再到2017年二期完工,一个水深17米的现代化港口拔地而起。
可问题来了,港口是建好了,但当初的可行性报告里关于回报率的提醒,似乎被政治上的政绩冲动给盖过去了。
港口孤零零地立在那,周围几乎什么也没有,没有工业区,没有仓储物流中心,说白了,就是“有港无货”。
结果可想而知,建成后的港口根本没达到预期的利润,反而成了个无底洞,从2012年到2016年,短短四年就累计亏损了3亿美元。
这对于当时外汇储备不断下滑、国家债务压力山大的斯里兰卡来说,无疑是雪上加霜,这样一个烫手的山芋,斯里兰卡总得想办法甩出去。
于是,斯里兰卡政府做出了一个及时止损的决定:出租港口,中国接了盘并支付了租金,而这笔钱的去向很有意思,斯里兰卡并没有用它来还中国建设的贷款,而是先去偿还了包括西方商业债券在内的其他外债。
奇迹,在港口正式移交后发生了,中方团队一进驻,带来的不只是资金,更是一整套系统化的运营模式、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理念。
他们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解决“有港无货”的根本问题,大力开发了周边的工业园,筑巢引凤,效果立竿见影。
到了18年,港口的吞吐量就翻了四倍,达到49.6万吨,到了2020年,这个曾经的亏损大户竟然奇迹般地开始盈利,吞吐量更是飙升到180万吨,如今,港口的年收入已突破30亿人民币。
开始不安分
汉班托塔港的商业价值一旦被激活,它的地理位置就让这盘棋变得复杂起来,这个港口,不可避免地成了中印在南亚地区战略博弈的一枚核心棋子。
印度对这个港口的焦虑,可以说是从娘胎里就带来的,港口距离印度南部只有几百公里,扼守着印度洋的核心航道,这让一直将南亚视为自己“后院”的印度如坐针毡。
早在2007年项目刚动议时,印度就公开表示,这玩意儿可能会威胁区域安全。
等到2017年租赁协议一签,印度媒体更是开足马力,大肆渲染所谓的“中国的战略”,把一个商业港口描绘成插在印度洋上的一颗钉子。
对于南亚邻国,只要和中国走近一点,印度就觉得自己的战略空间受到了挤压,这种根深蒂固的焦虑,为后来的风波埋下了伏笔。
机会很快就来了,19年,前总统马欣达的弟弟、有着军方背景的前国防部长戈塔巴雅·拉贾帕克萨当选新总统,印度瞬间意识到机会来了。
这位新总统上台后,摆出了一副“亲印”的姿态,还妄想着重新校准斯里兰卡的外交天平,他看来看去找机会“搞针对”。
他把矛头对准了汉班托塔港,公开宣称当年的租赁协议是个“错误决定”,必须和中国重新谈判,紧接着,斯里兰卡外交部就向中国递交了一份正式照会,要求终止那份99年的租约。
这一下,戏份给到了印度,印度确实很配合,立刻向斯里兰卡抛出了橄榄枝,承诺提供一系列经济援助,涵盖基建、能源、贷款等多个领域,试图把斯里兰卡彻底拉到自己这边。
印度的援助承诺说得天花乱坠,却唯独对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避而不谈——如果斯里兰卡真的撕毁合同,那笔天价违约金谁来付?
而中方面对斯里兰卡的毁约意图,显得异常冷静和专业,没有高声抗议,也没有政治施压,只是在谈判桌上,平静地亮出了白纸黑字的合同条款,以及一份详细的违约金明细。
这笔账一算,斯里兰卡那边的人当场就傻眼了,违约金可能超过100亿美元,这笔钱不仅包括中方已经投入的投资本金,还涵盖了这些年的运营损失、未来的机会成本等等。
这个数字被送到了斯里兰卡财政部,经过一番紧急评估,财政部得出了一个绝望的结论:根本赔不起。
别说100亿,就连零头都拿不出来,印度的援助承诺听起来很美,但人家可没说要帮忙付这笔违约金。
地缘政治的姿态,在绝对的经济现实面前,脆弱得不堪一击,从递交照会到改口,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。
戈塔巴雅总统“瞬间认怂”,公开表示,那个协议是“商业合作”,不会再重谈了。
紧接着,斯里兰卡方面就正式撤回了那份外交照会,这场由新总统上台引发的“毁约”风波,就这么戏剧性地收场了。
有人分析说,斯里兰卡高层看到港口在中方手里变成了会下金蛋的母鸡,心里有点眼红,后悔当初卖便宜了,想借着换届的机会讹一把,结果踢到了铁板上。
围绕汉班托塔港最激烈的战场,其实是在国际舆论场,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,抓着“99年租期”这种敏感词汇大做文章,硬生生把一桩商业合作,描绘成中国利用债务攫取他国主权的典型案例,也就是所谓的“债务陷阱”。
但事实和数据是不会说谎的,斯里兰卡欠中国的债务,只占全部外债的10%,真正压得它喘不过气来的,是来自西方的商业债券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。
而且,当初中国为建港提供的那笔15亿美元贷款,利率在5%到6%之间,这在国际上属于完全正常的商业贷款水平,根本不是什么高利贷。
2017年的那笔交易,前面也说了,是斯里兰卡主动出售经营权来止损,而不是因为还不起贷款被动交出港口,斯里兰卡官方也曾多次公开澄清,合作是纯商业性质,没有损害任何主权。
说到底,主权的真正体现是什么?或许正是在于选择的权利,从最初不顾风险警告强行上马项目。
到后来陷入困境决定出租止损,再到最后面对天价违约金放弃毁约,每一步,都是斯里兰卡政府在当时特定的内外环境下,做出的自主选择。
如今,这个港口在中方运营下,不仅自身成为斯里兰卡重要的财政支柱,还通过工业园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,这不也是国家发展主权的一种实现吗?
结语
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,地缘政治的拉拢和意识形态的标签,往往不如一份具备法律效力的合同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,来得更有分量。
参考信源:
发布于:重庆市富华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